Sunday 13 July 2014

何式凝的啟發:「隨性」和「自我」並不流於表面

好久好久沒因為看了一本書而急切地想寫些甚麼。

女人到了快三十的年紀,既不算事業已經有成,又不是青春少艾 forever young,總不免對以後的人生有點迷失。十年、二十年後的我會是怎樣?到底這一生我想得到的是甚麼?而自己又該做些甚麼來得到想要的未來?

香港社會普遍認為女性的成就在於成家而事業上的成就相對次要,無論一個女人在職場如何剛強能幹,只要她是未婚,便會被人在背後恥笑。記得以前在四大工作時,也曾流傳過一個給一群未婚女合夥人的花名-「中女社」。事實是,身邊有不少單身的朋友,當中不乏既聰明又風趣而且好看的人,每次與他們飯聚都會納悶為什麼他們仍是單身?單身,對我來說,並不一定與「缺憾」和「失敗」畫上等號。



偶然之下在 Facebook上看到何式凝的一篇介紹,她生於一個清貧家庭,與一位同性戀男友糾纏二十多年,前後與不同的男子發展關係,包括已婚的男人。她痛恨婚姻帶來的各種限制,追求「自由」及「純粹」的兩性關係。這樣的人大大的引起我的興趣。

在一段愛情中,心情和選擇少不免會被另一半影響到。尤其是與另一半意見不合,或因分隔而想念的時候,被另一半影響心情和生活的程度更為明顯。這些負面情緒常常令我納悶,身為一個樣子最多只能說是普通、性格不見得討好、身材更是別要提的女子,我常為愛情留一點悲觀-他會跟我分手、他根本沒想過要跟我走到最後、或者他應該是不婚主義者。當我們最後不再在一起時,我要再習慣一個人生活。如果可以活到像那篇報導中的何式凝一樣,單身,隨性而自我,那就算沒有他,將來應該還可以活得很快樂。於是,急不及待的買了一本<我係何式凝 今年五十五歲>,並開始閱讀。

雖然只讀了三分之二,但我失望地發現,原來何式凝表面上活得自由,只是她固執的代價,而不是出於她的選擇。

她與同性戀男友拖拉二十多年,只因她死心眼,以為卑微的在那人身邊存在著,就一定會有童畫式的結局。於是這二十年,她強迫自己習慣一段關係中,多於兩人的局面,並令自己成為必須妥協的一方,這大概為她以後與一位已婚男子的關係打了根基。也因為最後男友向家人出櫃而自己被成外人,日後對於友人與他們的伴侶安定下來往往感到憤怒,尤其是親密的男友人。如果何式凝是真正的看得開,真正的不在乎婚姻,並認為婚姻的存在並不影響她,那為什麼她一直都希望那同性戀男友會跟她結婚,為何會對她的親密男友人與女友結婚感到震怒,又為何會嫉妒那有婦之夫每年的家庭旅行?

我認為,她現在口中追求的種種,只是她逼於無奈要接受的現實。如果不能成為最愛的一的唯一,何不讓自己流浪,遊走於人群之間,以性愛作為曾經與人親密,曾經被人憐惜的證據。

也許我最於從何式凝身上學到的是,人都有一些很原始的慾望。從很久以前開始,人類已經是群體生物,所以我們會與人結成朋友,甚至對某一些人會產生更深的情感。這些感情都是自然而且不因社會道德而衍生的。所謂活得隨性而自我,並不指對所有人都感情淡薄且無所謂,而是能對自己的情感坦白並不用為別人而偽裝自己。這一點,對於把私人情仇都寫進了自傳並與大眾公開的何式凝來說,倒是做到了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